800多年的紫藤寄松,春末夏初古刹最美的邂逅

       在大雄宝殿后有“一松二藤”相伴而生。松高6米,枝分9杈,平直地向四面伸展,如张开的一把巨伞,蔽日遮天,覆盖面积近400平方米,这就是著名的红螺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

       如今紫藤花依旧绽放,是每年春末夏初古刹最值得关注的期待~

       民谚有“藤缠松,松难生”的说法,本是相克的植物,在红螺寺特定的环境下,相互支撑,令人叫绝。

       两株碗口粗的藤萝虬龙般缠松而上,松藤相依,和睦相处,相得益彰,松树给藤萝以力量,藤萝为松树添妩媚。

       每年五月,藤萝花绽放,串串玛瑙般紫色的藤萝花与翠绿的松针相映生辉,犹如一片祥云,飘浮寺院,蔚为壮观。

       除了极具审美情趣的观赏价值外,此景也隐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元代云山禅师住持红螺寺期间,在“紫藤寄松”奇景西侧的配房中建“螺峰书院”。每年春季,牡丹、紫藤花开季节,红螺寺以“螺峰书院”的名义邀集京城各寺长老、社会名流、文人墨客到寺院赏花论道、吟诗对句、写书作画,画竹、咏松、咏紫藤,将红螺寺的佛家园林与民间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庙会的形式,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集会。到了清朝已发展成为京城等级很高、形式最为高雅脱俗的传统文化盛会。

       以写字绘画为道,修禅修心,以红螺寺文化活动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融合,带动提升地区整体文化品位,使蕴含悠久历史、人文古韵及佛家苑林艺术的红螺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扬。

       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紫藤寄松之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 ,站在满架的紫藤花下,静静冥想,用心聆听,似仍能够感受到在幽幽禅境之中,文人墨客挥毫泼墨,花香盈袖的诗情意蕴。

       此刻的我们,在感叹苍松古藤春花古韵之美的同时,它所传达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和感悟。

红螺文化书院

红螺文化书院

位于红螺寺中轴院东侧,主要职能是从是红螺寺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举办书画、诗词等笔会、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等活动。

红螺字画展

文化书院下设总面积约为400平米的怀柔文物精品展和书画展两个展厅,展厅内常年举办怀柔区精品文物、舍利展和书画作品展。
“红螺文化书院”前身是“螺峰书院”。“螺峰书院”是古代怀柔历史上唯一的民间文化机构。古时每当初春玉兰、海棠、牡丹,紫藤相继开花,红螺寺都要举办踏春赏花活动,由住持发帖邀请附近的寺院长老、士绅、施主等来寺游园赏花,因此成为怀柔地区第一雅事。直到民国时期,此风仍很盛。宾客们踏青赏花、品茗闲坐之际,吟诗作赋、唱和邀对,极尽风雅。红螺寺及时收集这些诗词和墨宝,并整理结集及册,在每年游园活动后,眷抄多份送给与会宾客以为纪念。因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各界名流雅士积极参与,久之便形成一项固定的会事,遂公议成立“螺峰书院”。

红螺字画展
红螺字画展

咏红螺寺古今诗选

咏红螺寺古今诗选

红螺寺楹联选登

红螺寺楹联选登

红螺寺文化长廊

红螺寺文化长廊

坐落在“御竹林”东侧的“红螺寺文化长廊” 长350 延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戏台和小广场。复建的“红螺寺文化长廊”为仿古式建筑,灰墙红窗、雕梁画栋,与景区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红螺寺文化长廊”将展出红螺寺诗词楹联、风光图片、影视资料、文物拓片等内容。其中“红螺寺文化长廊”的彩绘图案,集中表现了红螺寺景区“千年古刹 皇家寺院 佛家苑林”的内涵特点。

红螺山红螺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古刹,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它的开山缘起,可以追溯到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佛教丛林。从东晋后赵帝王到清朝的多位皇帝,每个朝代的皇室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寺古园林大,树古花气浓”——红螺寺佛家苑林独具古朴、庄严的禅境之美。茂林修竹,珍花异卉,松柏翠竹掩映下的青砖素瓦与苑林融溶合一,悠然而成清静佛国。红螺寺独占地理风水之妙,具足自然环境之美,历经千年而始终兴盛不衰。
西域僧,感梦千里寻圣地

彩绘之——西域僧,感梦千里寻圣地
红螺寺的开山鼻祖佛图澄,是以“神异”著称的第一个僧人。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一位精通咒术、了悟禅机,能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神通广大的高僧。西晋末年,佛图澄由于感梦来寻找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二十余年无果。东晋咸康四年他跟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段辽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下有佛祖成道时“触地印”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显佛仪,恰合他感梦之境,于当年创建此寺,起名“大明寺”,即现在的红螺寺。

显神灵,石虎趁机坐皇位

彩绘之——显神灵,石虎趁机坐皇位
后赵皇帝石勒死后,红螺山地区一状如虎形的石头夜间放光显灵,其侄儿石虎便借此大做文章说“此乃天意,这是上天在昭示我石虎为天子,”就这样心安理德的当上了皇帝。

拨库银,唐皇扩建大明寺

彩绘之——拨库银,唐皇扩建大明寺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据《中庸•哀公问政》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寓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实行“怀柔政策”,使其归附自己,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以战为主”改为“以和为主”的政策。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唐皇朝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红螺寺能为皇室社稷降祥赐福,以求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天下统一。

扩影响,金派高僧主禅寺

彩绘之——扩影响,金派高僧主禅寺
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将当时皇室最权威的大圣安寺住持高僧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主持,以示金朝皇恩浩荡,金皇统治如佛之慈悲。佛觉禅师在红螺寺讲学多年,法席盛大。

保寺院,元主赐安《榜示碑》

彩绘之——保寺院,元主赐安《榜示碑》
在元代成吉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以法典《大扎撒》为依据,发布镌刻“榜示碑”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榜示碑”概述了红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本寺非理搔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不得侵占、砍伐。

修寺院,云山禅师求归隐

彩绘之——修寺院,云山禅师求归隐
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主持皇室祠庙大圣安寺的高僧,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云山当时还领有荣禄大夫大司空的官衔,是皇上的政治顾问,常解答皇帝对有关时政的咨询。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皇上恩准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云山大师到红螺寺后用累朝所赐金银珍宝,又向社会募集部分银两,再次修缮了红螺寺。

修佛学,甘涧峪里建寺院

彩绘之——修佛学,甘涧峪里建寺院
因为红螺寺是北方佛教的发祥地,是十方常住寺,同时还是云游僧人学习进修佛学知识的寺院,使得来这里学习的僧人非常多,所以在红螺寺西侧的甘涧峪沟内建有寺庙群,号称“二十四庙七十二庵”,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

为成婚,皇室出资再重修

彩绘之——为成婚,皇室出资再重修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出资重修了红螺寺。

现瑞祥,英宗御封资福寺

彩绘之——现瑞祥,英宗御封资福寺
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

传佛音,熹宗又赐《大铜钟》

彩绘之——传佛音,熹宗又赐《大铜钟》
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公元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天启大铜钟”, 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大铜钟上镌刻皇帝敕赐的钟铭为:

堂堂神器,精练质钢。
巍乎法相,赫赫声扬。
音间天地,律合阴阳。
四方维则,和鸣锵锵。
晨昏是赖,朝礼未秧。
镇护神京,永奠安康。
题匾额,多尔衮题《大光明藏》

彩绘之——题匾额,多尔衮题《大光明藏》
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保大清江山永固,朝拜红螺寺后亲笔题匾《大光明藏》并挂于大雄宝殿。后匾额随大殿拆毁而遗失。

观新竹,康熙驾临红螺寺

彩绘之——观新竹,康熙驾临红螺寺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杆,特令中官记其数……”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

固庙产,嘉庆年立“四至碑”

彩绘之——固庙产,嘉庆年立“四至碑”
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

净土宗,两代祖师弘佛法

彩绘之——净土宗,两代祖师弘佛法
从东晋到民国时期,我国佛教净土宗共出现十三代祖师,而最后两位祖师均与红螺寺有缘。第十二代际醒祖师,在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讲经说法,四方学者云集,红螺寺成为僧人参学佛法的进修学校,使红螺寺道场香火旺盛,世称“净土门庭首推红螺焉”;第十三代印光祖师,因闻红螺寺为专修净土的道场,在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从湖北竹溪莲花寺千里迢迢来红螺寺求习净土。在慕莲法师的帮助下追寻彻悟醒公祖师遗迹、遗训,一心学佛,深入研究红螺寺念佛法门,净业大进,六年后往普陀山法雨寺继续深研佛法,并对众开示,弘扬净土法门,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行善事,舍粥、施药、《福田制》

彩绘之——行善事,舍粥、施药、《福田制》
清嘉庆年间,际醒大师在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弘扬佛法,救世度人。大师苦心经营勤俭持寺,募置大量土地为永久之计,创造并实行了“福田制”这一善举。当时红螺寺共拥有约360顷的田地,把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给农民耕种,红螺寺用收取的廉价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为百姓做善事。在实行“福田制”之外,还在寺内设“舍粥场”赈济孤贫;每年腊月二十五为附近穷苦百姓送包饺子的白面;开设药房炮制观音普济丹,舍药救人。“舍粥、关面、施药”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来。红螺寺“福田制”和“三善事”等善举的实施,维护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拜红螺,慈禧畅游赐重宝

彩绘之——拜红螺,慈禧畅游赐重宝
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对红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银杏”和大殿后的“藤缠松”景观赞不绝口。在寺南的青龙山观看寺庙全景时,发现红螺寺群山环抱、藏风聚气、祥云笼罩,是一处风水宝地。慈禧太后许愿希望香火旺盛的红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并重赏了红螺寺。慈禧写了“福”、“寿”两个大字,挂于寺院东跨院的客堂,回宫后不久又差人送来了“四扇玉屏风”、“九曲莲花灯”两件重宝,玉屏风摆在了客厅里,莲花灯挂于大雄宝殿内正中的释迦牟尼像前。

十五年,再修红螺寺和下院

彩绘之——十五年,再修红螺寺和下院
历经千年沧桑的红螺寺,几度遭受重创。解放后一度被易为学校,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红螺寺景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逐步修复修缮了殿堂、罗汉园、观音寺等,开辟了旅游线路,大量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不断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同时还投巨资在红螺山西侧复建了“山西庵”、“三皇庙”、“朝阳寺”、“天溪庵”、“圣泉山观音寺”等五处红螺寺下院,并融入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使红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补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了红螺山红螺寺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内涵。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和倾力打造,红螺寺现已发展成为一处集人文自然景观、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国家4A级景区,是北京市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撞钟

 撞钟

撞钟、念经和礼拜供佛一起,共同组成了寺院每天的行仪。寺院一般早晨和黄昏各打钟一次,叫做“晨昏钟”,喻义着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打钟讲究节奏,速缓,种声抑扬顿挫,传之既远,回荡不息。打“晨昏钟”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零八下,为什么要打一百零八下呢?这是暗含一年的意思,因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加起来暗合一百零八。还有一种说法,百八钟可去掉一百零八种烦恼,故有“闻钟声,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的说法。在寺院撞钟,可寄予吉祥平安、幸福美满、健康长寿等美好的愿望。
 

红螺寺撞钟颂
一家和睦 双喜临门
三阳开泰 四季平安
五谷丰登 六六大顺
七星高照 八方进宝
九九大寿 十全十美

天启大钟

天启大钟

大殿内东侧悬挂着一口大铜钟,是红螺寺保留下来的一件重要文物,这口大钟为明代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皇帝御赐,名为“天启大铜钟”,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大钟高为171.6公分,口径为103.6公分,重约一吨,青铜材质,双龙钮,莲瓣罩顶中,底边有八卦方位图形,铸造工艺细致精美。钟表满布整部金刚经及诵经仪轨、诵经功德,二十药叉、四大天王、五果六通阿罗汉、菩萨、诸佛名号等文字。大钟共铸造阳文6406字,补刻明熹宗朱由校敕赐钟铭及造钟人太监王体乾官职姓名共双勾阳字89字,另内腔壁中部有铸钟工匠4人姓名,阳铸10字,全钟共6505字,字体均为楷书,字体清晰流畅,布局规整严谨。

我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而神秘的明。明代青铜器制造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期。红螺寺的这口钟,其铸造技术高超,字体、纹饰、图案等线条细腻流畅,钟壁曲线适度,壁厚设计科学,音色纯正浑厚。大钟整体一次浇铸完成,表里没有任何补铸痕迹,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即使以现代技术和装备,也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是明代铸造的大器中的精品。
有句俗语,几乎人所皆知的,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现在对世俗来讲有些贬义,但对寺院来讲,打钟、念经和礼拜供佛一起,共同组成了寺院每天的行仪。寺院一般早晨和黄昏各打钟一次,叫做“晨昏钟”,喻义着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打钟讲究节奏,速缓,种声抑扬顿挫,传之既远,回荡不息。打“晨昏钟”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零八下,为什么要打一百零八下呢?这是暗含一年的意思,因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加起来是一百零八。还有一种说法,百八钟可去掉一百零八种烦恼,故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出地狱,离火坑”的说法。

附:天启大铜钟敕赐钟铭:

堂堂神器,精练质钢。
巍乎法像,赫赫声扬。
音间天地,律合阴阳。
四方维则,和鸣锵锵。
晨昏是赖,朝礼未央。
镇护神京,永奠安康。

两代祖师

两代祖师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为我国北方佛教发祥地和佛教丛林,高僧频出佛法超凡,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享有极高地位。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和第十三代祖师均与红螺寺有缘。

际醒祖师

1、际醒祖师(1741—1810)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二十三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楞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世人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十二月十七日,“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于普同塔内。”
一九九三年四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塔。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于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舍利——佛教界称释迦牟尼的遗体焚化后,结成的晶状物为“舍利”。后来,人们把得道高僧圆寂后焚化结成的晶状物,也称之为“舍利”,舍利,又称“舍利子。”
舍利分为三类:一、骨舍利,白色;二、发舍利,黑色;三、肉舍利,赤色。
印光祖师

2、印光祖师(1861—1940)俗姓赵,陕西 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后于二十一岁时,礼道纯和尚出家。勤习功课,功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
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印光禅师26岁时闻红螺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于是不辞万里劳苦,从湖北竹溪莲花寺来红螺寺参学悟道。他如饥似渴地攻读醒公传授的遗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立大志一心念佛,六年后净业大进。后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再后又至报恩寺,开始对众开示,并设立净土道场。为此,世上留下了:“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印光大师被誉为:民国以来第一尊宿,列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打金钱眼

打金钱眼

 

撞金钱眼颂
今撞金钱眼, 钟响福财到。
消灾又去邪, 平安添吉祥。

古代钱币大多为圆形的孔钱,对于人在经济上的发迹、财运亨通多说“你撞在金钱眼上了”,愿你在佛门圣地也“撞在金钱眼”上,从此“顺顺当当,福到财来”。

红螺寺舍利•文物馆

红螺寺舍利•文物馆

 

    红螺寺舍利·文物馆坐落在寺院区大雄宝殿东侧的偏房内,是一个展示怀柔及红螺寺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展馆分为两部分,际醒祖师舍利供奉瞻仰区和怀柔区精品文物展示区。精品文物展示区主要陈列怀柔区出土的部分铜器、瓷器、陶器、古钱币、猛犸象牙等珍贵文物;际醒祖师舍利供奉瞻仰区供养着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二世祖、红螺寺清代高僧际醒祖师的舍利。整个展馆布局精巧,内涵丰富。让人们可以通过一件件展品,穿越时空隧道,了解怀柔历史,感知古寺文化。

 

    展内供养的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二世祖、红螺寺清代高僧际醒祖师的舍利,是1993年4月,怀柔区文物管理所和红螺寺管理处根据《梦东禅师遣集》记载,自寺院区东侧普同堂地宫中清理发现的,当时共发现际醒祖师骨舍利十六颗,现馆内供奉三颗供游客观瞻。
     舍利是佛及得道高僧涅槃后火化肉身所得结晶体和遗骨。《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作为佛果之证,历来得到人们的敬奉和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