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之——北方竹海

红螺寺山门前生长繁茂、四季常青的竹林,是远近闻名的红螺寺三绝景之一。这片竹林为元代的云山禅师栽植,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悠久历史。清初成书的《日下旧闻》记载红螺寺“殿西有竹一亩。”清康熙六十年版《怀柔县志》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圣驾临幸。设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内侍记其数,凡六百余竿云。”故得名“御竹林”。清怀柔知县吴景果对竹林爱护有加,把红螺寺竹子引植到县衙内,取名“螺竹轩”,并为红螺寺御竹林写《竹下作》诗一首。而今,当初的几百竿翠竹生息繁衍新竹现已逾百万株,成为景区的第一大雅景。

        春末,大批的幼笋纷纷涌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竹子会快速的生长,仅仅两三个月内便可以完全发育成熟。细雨过后,竹林愈发灵动柔美,伴随着阵阵竹香和袅袅的青烟,让人仿佛身置江南烟雨中。
        盛夏的骄阳里,竹叶伸展,形成郁郁葱葱的林荫大伞,林中溪流涌动,宁静悠远,穿行其间,绿色浓深,清碧幽雅,凉意袭人;微风轻拂,竹枝相拥婆娑,折光碎绿,葱笼蓊郁;阵风吹过时,百万竹篁随风摇曳,有如海潮伏涌,柔荡不息。
       隆冬,万杆翠竹更显油绿深邃,大雪过后,翠竹傲雪凌霜,不畏风雪严寒。白绿相衬,有如璧玉包翠,意境高洁。
        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因其清雅扶疏,劲拔有节,严寒不凋,成为“岁寒三友”之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园林中的雅品。同时它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寺院中栽植竹林,另有神圣的信仰意义。
       在古印度,竹林精舍是佛教创立的第一所佛寺,释迦牟尼曾多次在竹林讲经传教,后世佛徒尊竹林为圣地。寺院内多喜栽竹,以“竹林寺”命名的佛寺举不胜举。
    竹子翠雅婆娑,劲拔有节,外坚中空,这些特征都蕴涵了佛教的“四大皆空”、讲求戒律的基本佛法及禅理。
   “北地严寒不宜竹”,是佛家的教化亦或是受这里独特温润的自然环境的迷惑,这些南来翠竹异地而生,虽几经严寒考验却仍繁衍至今。经过景区30年对竹林的精心培育发展,如今已有百万杆翠竹,形成了一片绵延5公里的北方竹海。摇曳的竹叶、婆娑的竹影,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画卷,为古寺增添不尽的意境和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