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 红螺山

 

     怀柔九分山水一分田,山是怀柔的特色,大大小小的山成百上千座,从平原的罗山、桃山、龙山、担子山,到山区的黑坨山、蜡扦山、云蒙山,再到那些这梁尖、那梁头,林林总总,一千米以上的山就有二十多座,但怀柔人知道最多的山应该就是八百多米的红螺山吧!
 
    红螺山知名,源于千年红螺寺。“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当初红螺寺能够选址红螺山下,首先源于红螺山的位置和它的良好自然环境。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佛教生态文化中追求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的特征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红螺寺的兴盛为红螺山增添了亮色,雌雄银杏、御竹林、紫藤寄松这三处绝景,成为红螺的标志。经过众僧人的维护,群山环抱的红螺寺更是林木蓊郁,溪水潺潺,花草争奇斗艳,空气宜人。寺院呵护着山水,山水润泽了寺院,两相辉映,正可谓寺凭景生辉,景借寺生色。红螺寺千年的佛教文化,赋予了红螺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红螺山久负盛名。
 
    红螺山知名,源于历代文人的颂扬。从怀柔县志中可以看到,古人吟诵的诗篇虽然不多,但赞美红螺山色的就占有大部分。明朝诗人汪桂是武昌人,看惯了云雾缭绕的南方山水,当他来到红螺山,竟然吟出了这样诗句:“和云和雾和村烟,迷却山腰山在天”。与汪桂有同样感受的不止一人,明朝的巡关御史冯文卿,巡视河北山海关至山西龙泉关一带边关,巡查到怀柔时,也对云雾缭绕的红螺山赞美有加。诗云:“非云非雾亦非烟,夕喷红芒焰烛天。”明代诗人叶胜对红螺山景更加陶醉:“仰止红螺秀色明,千姿百态画难成。”红螺山对于诗人来说不是观,不是赏,而是“仰止”,到仰慕膜拜的程度了。清朝《怀柔县新志》编纂者潘其灿做了两首游红螺山的诗后,张若吕、吴大光两位诗兴大发,又各和了一首:“秋云片片出峰头,落叶疏林一望收。”“振衣直上碧峰头,重访红螺胜尽收。”诗人到了红螺,抖衣去尘,不约而同,直奔红螺山顶,是何等的急切,何等的向往。
    红螺山知名,源于成千上万在此学习工作过人士的眷恋。每次漫步红螺,大都看到在这里寻找往日记忆的特殊游客。这是图书馆,那是生物实验室;这是女生宿舍,那是男生宿舍。这些人也会去抚摸银杏苍老的树干,也会去清点御竹林的金香玉竹,但他们大多时间是去看他们生活过的宿舍,学习过的教室。虽然这些地方不作为参观的地点,门上都标注游客止步的提示语,但当他们推门进去,只要跟工作人员说,我们在这里读过书,工作人员都不会阻止,让这些人尽情的寻找往昔的记忆。树还是那棵树,只是苍老了许多;藤还是那根藤,只是粗壮了许多;房子还是那幢房子,只是没有了读书声。周末去红螺登山,遇到一位从河北沧州赶过来的老人,聊天过程中得知他是1956年初中毕业生,82岁的老人离开红螺五十年了,就想在有生之年回来看看,家人满足了老人的愿望。老人在红螺园里久久徘徊,不肯离去,每个院落,每个殿堂,每棵老树,老人都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正是,魂牵梦绕五十年,千里寻源红螺山。万缕情缘今聚首,银杏树下忆当年。
     作者:石金虎,笔名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