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红螺感悟

这是一处山水相对、惮意相拥的曼妙景致 这里曾是红螺仙女畅游人间的神奇化境 这里是北方最大的佛教从林,1600年香火不断 这里高僧频出佛法超凡,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享有极高地位……

初秋的清晨,天气凉爽怡人,与友人结伴向红螺寺进发,许是与佛祖有缘,许是这里的景色过于曼妙,心里一直对这座千年古刹有着无法割舍的牵挂。
景区入口处的这片御竹林依然是记忆中那样青翠欲滴。佛教视竹林精舍为圣地,自古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因竹子不耐严寒,所以在北方非常少见,但在红螺寺却演绎了修竹北上迁徙的传奇。或许是因为红螺寺自然形成的小气候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吧,竹笋破土而出,迅速成长,根根相聚而成丛,丛丛相连而成林,发展到现在,已经有百万余株,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将景区与外界隔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穿越竹林,便完成了繁华与宁静的过渡。曲折幽静的竹林小径,纵横交错,蜿蜒成了一座天然的“竹林谜宫”。置身林中,满眼皆是风姿卓越的修竹,可谓“山青竹雅”。一眼清泉忽左忽右,环竹林而动,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形成了曲径通幽的独特意境。

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不远处一池碧水映入眼帘,池内一抹鲜艳的红色跳跃而生动,原来是两只巨大的红螺造象。传说玉帝的两个女儿因留恋这里的美景而隐居在寺庙内,白天幻化成人形与僧人一起颂经念佛,夜晚便变成两只硕大的红螺发出万丈红光保佑附近百姓。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便为这座寺庙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红螺寺。
寺因美丽的传说而得名,而山则因古寺而得名,红螺山虽称不上巍峨雄伟,领袖群峰,但仍庄严秀丽、静幽林深。远观,红螺山一山双峰,比肩耸立,如秀丽多姿的两姊妹,亭亭玉立,红螺双峰两翼舒展,引带群山,远远望去,酷似一只大鹏鸟,护卫着古刹寺院。遥想当年,西域高僧佛图澄远渡重洋到此建立寺院,正是因为红螺山的山形恰似佛祖成道时的“触地印”,应了他的一大惮梦。相传,佛图澄是我国古代经皇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的第一人,他在弘法30余年里,先后建寺达893所,红螺寺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座。

    佛家有云“万物皆有佛性”在红螺寺内,无论是千年古银杏还是紫藤寄松,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然法则,见证着朝代的更替,世事的变迁……

远处悠扬的钟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觅着钟声,拾阶而上,进入寺庙区。中国古代建筑受帝王等级制度的影响,最讲究对称统一,皇权至上,对建筑规格要求很严,四周建筑必须拥护中轴建筑。红螺寺的建筑格局正是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中间高大、四周矮小、东西对称、规格等级明显。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前有天王殿,后有三圣殿,两厢的配殿和配房都拥向中轴建筑。千年古刹不仅建筑格局严谨,也许是因长年与佛相对,听禅沐经久了,就连寺里的植物也被赋予了神奇的灵性。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千年银杏树是红螺三绝景之一,虽历经千年,但依然生机盎然。最绝的要数位于大殿西侧的雄性银杏了,据说自栽了这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它便会长出一棵新的枝干,演绎了一场预知朝代更替的亘古传奇,也许是千年与佛相对,沐浴佛法,便有了感知事世变迁的悟性吧。
“微风夜听经啷当,诸天为法藤萝放”。红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就生长在大雄宝殿后院,松树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松下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向外伸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伞盖,每当五月紫藤盛开时,整个寺院花香四溢,美不胜收。八百年来,这棵平顶松与藤萝花打破了“藤缠松,松难生”的宿命,化相克为相生,惺惺相惜共同生长,正是参悟惮机后对生命的淡泊,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具体体现。

     红螺山虽然称不上高大雄伟,但也足以满足登山的需求,独特的登山环线纵横交错于山岭间,登上红螺山,远眺,群山如黛, 山水如画,近看,古寺掩映,松海碧波……

秋高气爽的日子最宜登山,红螺山上有多条登山道路可供选择,最喜林间漫步,于是选了一条穿越松林的路线。山上松林遍布,茫茫绿海青翠欲滴。据说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际醒大师来红螺寺以后,深爱松林环境之肃雅,修剪培植,倾心保护,此后连年添栽补种,不计其数,形成了现在的千亩古松林。沿登山步道登上观景亭,极目远眺,只见古寺就隐藏在一片碧波中,显得庄严肃穆,虽未到深秋,但漫山遍野的枫树、黄栌、火矩树早已不甘寂寞,悄悄的开始泛黄露红,一个月后势必引爆一场观叶热潮。
在无限的遐想中结束了此次的红螺寺之行,早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这里游玩了,只知道每来一次,便会生出新的感悟,也会得到新的收获。敬香礼佛,感悟禅意人生,登高观景,体会自然神奇……这也许正是红螺寺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作者:阿布